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当前关注:探索绿色基建 海岛畅享零碳生活
来源:浙江日报  时间:2023-06-07 17:58:36
字号:

潮新闻 记者 何冬健 共享联盟·定海 刘攀攀 通讯员 康明军


【资料图】

今天的新建村 定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是一个藏在深山冷岙里的海岛村。从舟山跨海大桥下来,我还担心找不着地方,想着一路向东问过去。当地百姓却说,放心,新建是个一眼就能认得出的好地方。

果然,在盘山路上绕了个把小时,别样的翠绿扑面而来——南洞水库的堤坝上,10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名专家聚在南洞清新空气站,“负氧离子数768个/cm3”、“PM2.5浓度12.43ug/m3”等数据写在笔记上;游客三五成群,搭着电动观光车,在“净零碳”展厅前打卡拍照……

“过好‘净零碳’日子,我们是舟山市村级头一份。”在村口迎上我,新建村党总支副书记芦海峰自豪地介绍。

宽阔的村道上,抬眼望去,色彩浓烈的渔民画爬满房屋外墙,大石碾、传统木渔船等景观小品点缀乡间。艺术的风光间,一块块整齐的光伏发电板,像是浅色的溪流,在公共停车场、风雨廊等公共设施的屋顶上蜿蜒。“这些就是我们的‘空中电站’,每个站点日均发电近300度。”讲到得意之处,芦海峰的嗓门大了起来。走近一瞧,几辆电动观光车正聚在一起,一车一接口“取电”。他告诉我,现在村里景观设施、电动车都用上了光伏发电。

在穿村而过的南洞大溪坑尽头,我们碰上了村污水处理站管理员袁文其。伴着泵机抽水的嗡嗡声,他热情地打着招呼:“芦书记,我们的污水站太好了!”

一个不过10平方米的站点,好在哪里?看我不解,袁文其扳着手指头说,溪坑的水来自上游水库,流经生态泳池、池塘、溪坑、农户,最终经污水处理站净化,再用于灌溉。“污水处理站每小时能处理10吨污水,旺季24小时不停歇。不仅节水低碳,以前熏人的污水沟也消失了。”

2007年的新建村 定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净零碳’帮阿拉新建人找到了宝藏。”新建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红说,“零碳”概念很新,村民不会算碳排放量多少,大家的很多做法原本为了生态环保,没想到歪打正着,成了专业人士眼中不可多得的好点子。

在余金红的带领下,我们又来到村里第一家主打西式茶点的农家乐“燕归来”。用废旧轮胎制作的盆栽、用旧木头做的招牌……这里到处可以看到用回收物制作的工艺品。“我是2016年回来创业的,家乡的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吸引着游客,也让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在“燕归来”老板、村民周国兴看来,村庄“净零碳”基础设施越建越好,大家要做好自家的“低碳盆景”,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乡村要往哪儿去?村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新建村,“千万工程”托起了美丽乡村的绿色底色,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美丽经济的优势。凭着这份特色,村子蜚声海外,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头衔: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联合国人居署“净零碳”乡村规划中国案例……

夜幕降临,作家、画家、学生等来来去去。“别看我们只是个小村子,艺术馆、书咖、画室、作家创作基地……很多文化设施我们村也有。”余金红说,新建村与中国美术学院等30余家艺术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小村有了文化范儿。这背后,是“净零碳”理念的潜移默化。70多岁的村民邵荷青说,自己平日里最爱去的,便是新建村乡村艺术馆。在满墙的渔民画下,老姐妹们在一起唠起村庄的“美丽风景”。这里还有一批“业余画家”,有的画作还入选浙江省美展。

“净零碳”的乡村实践,影响远不止于此。2021年,定海区政府与联合国人居署、同济大学签订了“净零碳”乡村合作协议。围绕气候数据和碳排放清单、多功能空间利用、绿色建筑等十个方面,他们还将展开更多绿色基础设施的落地探索。

今天的新建村一景 定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手记】不是偶然的“偶然”

远看青山叠翠,漫步新建村,仿佛人在画中游。“千万工程”引领下的浙江乡村,总以特色制胜。走在新建村,和村民们唠嗑,总能聊出几句大道理,绿色生活逐渐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新建村党总支书记余金红说,这一切皆源于“偶然”,我觉得这是自谦之词。现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发展,不是“偶然”一个词可以形容的,它必是系统的谋划。乡村拥有城市缺少的资源禀赋,在新建村的这条小道上,当它们相向而行时,会不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