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河北省沧县旧州镇北关小学开学了。在经历了漫长的网课和寒假之后,二年级班主任王琳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校园。乍一相见,几个月不见的孩子都长高了,师生个个眉开眼笑。这些笑脸都被王琳一一抓拍下来,存到班里QQ相册,不仅让家长一饱眼福,也为孩子留下宝贵的回忆和见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为之前长期网课,王琳特别担心学生的眼睛。一开学,她马上给班里学生检查视力。发现5个学生睑板腺疑似有缺失萎缩情况,还有一个学生下睑膜有个小白泡,她马上通知家长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检查。
对学生,对班级,王琳总能想得更周到一些,传递出浓浓的爱意。学生因此和她亲近,对她信任。
前些天看电视剧《人世间》,王琳一边看一边念叨:“像秉义这样学习好、事业有成的孩子,让父母骄傲;像秉昆这样的孩子,虽然学习不出色,但憨厚正直,也能在自己圈子里闪闪发光。我们班里那些孩子,更多人应该是走秉昆的路。”
她更加坚定了自己一贯的观点:教师的第一任务是培养正直善良的人——要成才,先成人。
听到这番议论,王琳爱人笑她:“看个电视剧还看出这么多道理来,你累不累?”王琳也笑了,在心里问自己:“对啊,我累不累?”答案很清楚,思考于她是乐趣,怎么会觉得累?
爱琢磨的“教学迷”
2009年,王琳大学毕业后应聘到河北省沧县旧州镇感化屯小学(后来调至北关小学)。当年该校来了3位教师,王琳的学历最高——其时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村小是不多见的。但其他两位教师都具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
初登讲台,王琳担任二年级和六年级的语文教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无法准确把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六年级学生“资格老”,显得格外调皮,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王琳感到不小的挑战迎面而来。
怎么办?只能从零开始学。发挥自己“爱琢磨”的优势,王琳专心研究教材,想方设法提高课堂知识含量;观看于永正等名师的教学视频和书籍,用心记笔记,写总结;邀请同事走进自己的课堂,指出教学中的不足……很快,王琳在课堂站稳了脚跟,学生成绩也名列前茅。
但王琳没有就此止步。她几乎是本能地关注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将自己的课堂与之对标、加以改进。新课改理念开始在王琳的头脑中扎根,她逐步认识到自己不应满足于讲知识,而要做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体。
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王琳也把自己的教室改为三面黑板,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交流,她充分体会到了这种课堂的优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她那时教学经验还不足,课堂过于活跃时纪律总把控不好,也没有解决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的问题,没能坚持下去。
此后,王琳主持了一个市级课题——“‘小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其主要指向还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生字听写以及帮扶后进生等各个环节让学生“唱主角”,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作用。“小先生”制的探索比较成功,一直沿用至今。
王琳喜欢研究教学,本校的英语教师李萍虽然与王琳不是同一学科,但两人经常相互听课,互通有无。旧州镇中心校的张玲校长和王琳一样也是一位“教学迷”,虽然张玲教数学,又年长王琳许多,但这并不影响二人之间通畅地探讨与交流。“这小孩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爱钻研。”张玲口中的“这小孩”就是指王琳。
去年暑假,旧州镇实施了“青蓝工程”,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分学科开展培训和教研活动,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旧州镇由张玲总负责同时带数学组,王琳负责语文组工作,每个组里有10多个年轻教师。王琳很开心能够参与“青蓝工程”,不是因为自己年纪轻轻成了“师傅”,她更看重的是“一下子有了这么多可以一起探讨教学的同学科教师”。
爱当天下最小的“官”
从教13年,王琳多数时间都做班主任。她说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官”,但“我就爱当这个‘官’”,因为只有做了班主任的教师跟学生才亲,而她恰恰喜欢亲近学生。
初登讲台时王琳年轻,也没有什么教学经验,生怕学生不喜欢自己,就创造机会多跟他们在一起。课间一起玩游戏、聊天,组织学生一起春游、挖野菜。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远,不回家吃午饭,王琳带他们买好吃的……“零距离”相处模式,让王琳和学生迅速接纳了对方。
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王琳发现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即便是那些“特别”的孩子也不乏可爱之处。学生小彤,智力明显比同龄人发育迟缓,生字总是写得东倒西歪,都二年级了四字词语都读不下来。学校里几乎没人在意这样一个孩子,王琳也曾经犹豫过,对小彤要不要这么较真?可每当听到小彤叫“老师”,王琳觉得不能放弃,要让小彤知道老师在意她。课前课后,王琳一次次耐心地握着小彤的小手教她写字,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孩子记住字的结构和笔顺。小彤的成绩从3分变为5分,再变为18分、23分……小彤开心的笑容让王琳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王琳,喜欢上她的课。不过,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喜悦,也有烦恼。王琳慢慢意识到,教师不能只追求和学生心连心,管理思维、技巧、方法也要跟得上,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此后几年,王琳连续带了几年五、六年级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即将进入青春期,王琳在关注学习的同时特别关注他们的思想,有意识引导他们关注国内外新闻,拓宽他们的眼界,更从价值观上引导他们。董明月是一个爱打架的孩子,对老师也不友好。有一次董明月欺负低年级的学生,王琳对他说:“你觉得自己挺威风,可你看武侠小说里真正的大侠都是惩凶除恶的,从不欺压弱小。而你呢?学习好坏不是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做个好人才是。”董明月仿佛被这一番话“击中”了,久久地沉默。自此,他发生了重大变化。毕业时他给王琳发短信道歉,说自己让王琳操了太多心。语文课代表明昊给王琳写信诉说成绩没办法提高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迷茫,王琳给他讲量变和质变,让他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并把自己高中处在迷茫阶段的随笔拿出来给他读。
2020年,王琳从毕业班“翻下来”教一年级。面对一年级学生的懵懂和吵闹,王琳有些不适应,原来的管理经验总是时不时“下线”,局面时不时失控。
每当碰到困难和问题,王琳总是向书本求教,这次她遇到的是薛瑞萍和她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王琳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要微笑,要温和。训斥的次数多了,就没有效果了,教学和班级管理就会陷入弹药补给的狼狈状态,最后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焦头烂额又不得善果的——必定是这个愚蠢的教师。”这句话给了她启示,她静下心来,跟着薛瑞萍心平气和地度过了一年级。
回望自己与学生相处的几个阶段,王琳觉得不同的相处方式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一段段生命的互相见证。王琳希望自己“教孩子一年,让孩子受益一生”,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希望自己在学生心里种下梦想,教会学生感受爱、给予爱,引导他们正直、乐观……她希望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无论在什么岗位,处于什么境遇,都有面对生活的那份坦然。
让书陪在我们身边
阅读在王琳成长的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幼年时,《闪闪的红星》《木偶奇遇记》《绿山墙的安妮》等陪伴她度过了童年时光;少年时,韩寒、张悦然等新锐作家成为她的偶像;进入大学后,眼界更加开阔,王力的《音韵学》、陈梦家的《中国文字学》等这些专业的“烧脑”级书籍,王琳也愿意在上面勾勾画画,读得津津有味。
2008年,王琳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就读大三,暑假期间研读《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时,有个语法问题怎么也想不通。她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向该书作者、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请教。没想到,陆俭明不但回了信,还打电话为她详细讲解了相关问题。这件事她一直记在心上,受到鼓励之余,陆俭明的所作所为也成为她为师的榜样。
工作之后,专业阅读成为王琳成长的基石。不过,她发现农村孩子能够获得的阅读资源非常有限,于是她想尽办法为学生创造条件。学校藏书不多,她把自己的书拿到班里,在网上买《儿童文学》合订本,大家轮流看。毕业时,杂志就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学生,每本杂志都有这样一句话:“你手中这薄薄的一本杂志,流淌着同窗的气息和温暖的回忆。就让它代替老师陪伴你身边吧。”
2016年暑假,学校来了一批新书,王琳和5名学生志愿者将图书室近8000册图书整理完毕。忙了整整一个暑假,没有任何报酬,但王琳真心感到快乐。整理图书、带着学生阅读是她喜欢的工作,其中乐趣多多,用不着额外的褒奖。
作为图书管理员的王琳还带着学生自创了借书管理制度。凡是来借书的学生,都要带一个自制的代书板,代书板放在所借图书的位置,谁借了什么书一目了然。代书板是学生自制的,每个都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算是一件小小的工艺品。于是,王琳策划举办了代书板展示活动,为读书带来些许趣味性和仪式感。不仅如此,王琳还试着制作分年级阅读书单,教学生做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展示;通过图书漂流瓶和阅读树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考虑到孩子兴趣的多样性,她还购买一些电子书、音频资源分享给学生和家长,带学生一起读和听。
图书管理员、班主任……王琳的身上还担负着多重职责。总结自己的日常工作,王琳说,大扫除时,老师就成了清洁工;班级桌椅坏了,老师就是大工匠;孩子受伤了,老师又成了护士阿姨;学生有了心事不开心时,老师就变身知心姐姐……这些是永远都做不完的“功课”。因为乐在其中,王琳总是能忽略其中的烦琐和劳累。她说,自己享受当下的状态,享受教学,享受与学生相处的时光。
在外人看来,王琳很优秀,但她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因为“好教师的标准是动态的,是不断提高的”。“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去发现、探索,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对王琳来说,这正是教育的魅力之所在,深深吸引着她一直走下去。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22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马朝宏
标签: